2023年5月31日,“创·在上海”大中小企业融通科创论坛暨“无科创、无未来”复旦管院科创走进嘉定活动举行。本次活动由学院联合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上海市嘉定区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成果展示与转化中心主办;学院科创办公室、上海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服务联盟、上海市嘉定区江桥镇人民政府协办,并得到复旦大学MBA项目等单位支持。
论坛以“创新药械、嘉创未来”为主题,深度融合精准医学产业链上的产学研,聚焦新技术、新模式、新趋势,为推动精准医学成果转化、布局实施“嘉定方案”、缔造产业生态圈提供了全新的思考和路径。来自医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医疗器械企业负责人、医院相关负责人、医疗健康领域投资人、复旦管院相关行业校友等约300人参加活动。
为全面支持嘉定区及长三角医疗新科技的协同创新,“长三角医疗新科技协同创新联盟”启动仪式同期举行。
(资料图)
产学研共建医学新高地长三角医疗联盟打造产业生态圈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陆敏以视频形式致辞。他指出,要从“打造人才引领驱动的新引擎、构建大中小企业主动融合的新模式、形成融合创新的新生态”三大方面,促进新技术、新企业与医疗产业相融合,实现产业全链融通发展,为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嘉定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李峰在致辞中提到,嘉定被称为上海的“科学卫星城”,不仅吸引了众多科研院所落户,还形成了以集成电路、精准医疗、汽车新四化等先导产业为引领的新型产业体系。李峰表示嘉定区政府将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打造以“硬科技、国际化、超强孵化力”为核心的高质量科技孵化器,“让创业企业能够更智慧、更便捷地到达成功彼岸”,共同创造美好未来。
孙一民副院长在院情报告中介绍,复旦管院自2020年提出“无科创 无未来”理念后,在科创管理理论研究、科创管理人才培养、科创生态圈建设等方面开启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致力于打造引领中国科创企业管理的研究和教育,助力国家科创战略,赋能科创企业。
主题演讲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施剑林研究员向与会嘉宾介绍了“纳米催化医学”这一医学界新视野。
作为全球“纳米催化医学”学术思想的创立者,施剑林院士在今天演讲的篇首介绍了纳米催化医学的概念及缘起;中篇,施剑林院士深入讲解了纳米催化医学治疗三步骤的科学原理;末篇,施剑林院士用大量的临床图片及数据,验证了纳米催化医学治疗理论的可行性,并向全体观众展现了纳米催化医学的精准、高效和广阔前景。
作为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和国家重点专项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施剑林院士带领团队数十年如一日,开拓了纳米催化医学这一全新的生物医学领域。施剑林院士在纳米催化医学领域研究成果也被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联合评选为中国科技十大进展。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执行院长林鑫华做了“聚焦生命科学源头创新,开拓精准医学转化之路”的主题报告。由于心血管病、肿瘤等疾病的多发,精准医学成为了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代表着“创新与技术相结合的典范”。林鑫华指出,“类器官”作为生物医药革命性模型,在器官发育和维持、病毒传播及致病机制、肿瘤研究等方面被广泛应用。同时,林鑫华也表示目前类器官领域机遇与挑战并存,需要更深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上海康德莱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梁栋科介绍了“科创企业在生命科学赛道‘脱颖而出’之路”。目前中国高校承担了近50%国家级课题研究,但发明专利产业转化率在全国的占比还不到5%。对此,梁栋科建议效仿以色列的孵化模式,提高我国医学临床转化成果。“一个好的种子要有阳光雨露,要有好的生态环境才能茁壮成长。”他从“医学转化”与“医工合作”两个角度,介绍了康德莱平台战略,并倡导社会各界共筑健康创新的医疗生态圈。
现场还举行了“长三角医疗新科技协同创新联盟”启动仪式。联盟以医疗新科技为主题,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成果展示与转化中心、上海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服务联盟、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科创办及上海市嘉定区科技创新服务联合会共同发起。联盟旨在聚集创新医疗器械、精准医疗和数字医疗领域内的高校院所、龙头企业、创新企业和科创载体,以创新链带动产业链、以产业链组织创新链,加快前沿技术、核心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培育出更多硬科技、颠覆性技术的企业。复旦科创办助理主任韦韶军出席仪式。
圆桌对话:“AI+医疗”=医疗器械产业未来增长的核心动力
圆桌对话环节由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商业智能系助理教授李文文主持。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执行院长林鑫华,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副院长、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洪晓武,嘉定区科技创新服务联合会副理事长任佳,谱创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副总裁王海等围绕“AI助力·管理赋能——医疗器械产业未来增长”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为医疗行业实现智能化转型群策群力。
林鑫华认为,“创造首创的原始数据是整个转化医学的源头”。对于如何解决患者对于AI的信任问题,林鑫华指出重点是要“提升硬科技”和“加强科普宣传”。
王海表示,AI对于医疗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加强医工结合”,“使用AI模拟技术升高临床试验效率”是未来发展方向。
洪晓武对初创型医疗器械企业选址有几点建议:一、选择国家级医学院校所在的高科技园区;二、选择具备政策优惠、配套服务等便利条件的国家级平台或孵化器;三、具备柔性退出机制。此外,他认为组建一支涵盖人工智能算法、临床医学、大数据研究等方面的“复合型团队”,更适合当下企业发展需求。
在任佳看来,医疗器械创新团队和项目落地优先考虑的因素是“园区孵化器中是否有催化剂或承担催化剂角色的机构”。因此,将医疗创新资源串联起来、营造产业生态圈至关重要。
在数字化浪潮下,“精准医疗”作为大健康产业的重要发展趋势,将引领医学进入全新时代。学院也将继续携手优秀的医学界专家学者、医疗机构、科创企业和投资机构,助力创新医药医疗技术的研发和产业转化,为人类健康带来福音。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南极直播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2022077823号-13 联系邮箱: 317 493 1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