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着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在尊重并支持个体发展好奇心、求知欲,培养探索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加强科学教育有助于这些方面的提升,进而增强我国整体的国民科学素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
“基础教育阶段是‘孵化’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素质的决定性阶段,中小学校的科学教育质量对培养学生科学素质至关重要。”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就《意见》答记者问时表示,《意见》主要部署了三个方面任务:一是在“实”字上下功夫,改进学校教学与服务。二是在“宽”字上做文章,用好社会大课堂。三是在“同”字上找突破,做好相关改革衔接。
(资料图)
人民网“强观察”栏目注意到,有网友在相关新闻下留言称,希望加强科学教育是真正让孩子有收获,而不是在给家长“留作业”。如何确保科学教育工作落到深处、实处?
实际上,为改进学校教学与服务,《意见》提出不少具体的目标。
例如,要求创造条件丰富内容,拓展科学实践活动。各地要按照课程标准,开展实验和探究实践活动,落实跨学科主题学习原则上应不少于10%的教学要求。各校要由校领导或聘任专家学者担任科学副校长,原则上至少设立1名科技辅导员、至少结对1所具有一定科普功能的机构(馆所、基地、园区、企业等)。
储朝晖认为,科学教育不应只是课业内容上的拓展,更主要的是内在逻辑、思维方式方法体系、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充实,这可以整体提升受教育者的科学素养,拓宽受教育者的视野,提升人的认知与辨别能力,有利于形成更健全的人格。
中小学教育如何用好社会大课堂?
《意见》提出全面动员相关单位,服务科学实践教育。强化部门协作,统筹动员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馆、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规划展览馆和工农企业等单位,向学生开放所属的场馆、基地、营地、园区、生产线等阵地、平台、载体和资源,为广泛实施科学实践教育提供物质基础。
“强观察”栏目注意到,本次《意见》为十八个部门联合发布实施,这又透露出什么信号?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表示,科学教育涉及校内校外、课内课外,不仅内容广泛,而且科学教育场馆(所)、实践基地、数字平台、人才项目等相关资源也分散在各个部门、领域、行业,需要各方面齐抓共管,凝聚合力,形成声势。大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过建立教育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科学教育工作机制,形成“大科学教育”格局,全面系统推动科学教育落地见效。
此外,《意见》还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动对接中小学,引领科学教育发展。
“中小学校与社会单位不是简单的合作关系,而是形成教育的深度融合,让学生有足够的自主选择空间,在科学的各个领域找到并且选择去做他们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储朝晖说。
科学教育工作并不是一件独立的新任务,它与之前许多教育工作都有关联。
《意见》分别在校外培训、竞赛活动、人才选拔培养机制等多个方面提出明确要求。比如,各地要合理规划科技类非学科校外培训机构总体规模、设置标准、审批程序,引导机构合法经营、规范发展,有效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各地要加强正向宣传引导,指导中小学生理性选择参加“白名单”竞赛,搭建中小学生成长平台,发现有潜质的学生,引导其积极投身科学研究;试点建设科技高中,加强大学与高中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衔接。
值得一提的是,《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中高考内容改革,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命题。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介绍,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与中高考改革同频,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加强实验考查,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南极直播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2022077823号-13 联系邮箱: 317 493 1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