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沙理工大学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坚持“底色、本色、特色”互融共彰,构建“思政铸魂、专业夯基、实践强能”育人体系,蹚出一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子,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一批批优秀人才。
价值塑造“三向发力”,擦亮人才“政治”底色。一是突出思政课程铸魂。深入落实“三进”工作,全面夯实“打底工程”。“摸准”学生特点、“把住”时政热点、“讲透”理论难点,立足湖南丰富红色资源“讲活”思政课,阐明释清中国发展成就背后的思想伟力、精神动力、文化魅力和学理道理哲理。行走思政课、开放课堂等推陈出新,思政课更具引领性和吸引力,为学生真心喜爱,让学生终身受益。二是强化课程思政塑形。专业课、思政课教师协同参与课程思政设计,充分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立项建设332门课程思政“金课”,在出版湖南省第1本课程思政案例集基础上推出系列案例集(目前已出6本),形成了富含思政元素的工程课程体系。选树49个示范课堂,讲好专业课程中的家国情怀、工匠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善讲”思政的思政课教师、“会讲”思政的基础课教师、“能讲”思政的专业课教师不断涌现,真正实现“门门课程有思政、个个教师会育人”。三是重视日常思政育人。不断探索贯通课堂内外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坚持20余年,形成了“基础+主题”思政工作品牌,入选全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培育了“大禹之子”“文化摆渡者”等一批育人载体,渐次形成了“一院一特色”的育人阵地;定期开展“书记校长面对面”“院长午餐会”“辅导员话信仰”等活动,与青年学生互动交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引领广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学校入选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单位。
知识传授“三措并举”,锤炼人才“专业”本色。一是在专业建设上下“狠功夫”。抢抓“双万计划”机遇,夯实专业建设基础,累计获批4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坚持“限招、停招、撤销、上新”并举,积极对接社会需求,持续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不断夯实专业建设内涵。坚持标准化与个性化“双线发力”,按照国际标准推进工程教育,17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设立了“桥梁讲堂”“匠心学堂”等个性化工程人才培养课堂。二是在教师能力建设上出“硬招数”。突出教师学术科研、教书育人、社会服务“三个能力”培养,及时将最新科技成果融入课堂,真正让“科研引领教学”。大力推进教师工程(实践)化、国际化,拓宽教师国际视野,有效提高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强化教师教书育人职责,在职称晋升中明确要求有从事学生工作或担任班主任经历,鼓励教师课后主动留在校园、走进宿舍、走向学生,引领呵护学生成长。三是在人才培养条件建设上创“软环境”。实施“零门槛”转专业、大类选方向政策,给予学生“两次选择权”。坚持将工地“搬到”课堂,消除课堂教学与产业发展之间的“时差”;把课堂“搬进”工地,消除学生工程认知“偏差”,实现人才链与产业链的高度融合。坚持“零距离”学业规划,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辅导员、校友协同育人作用,将学业指导、职业规划、成长辅导贯穿大学全过程。
能力培养“三管齐下”,彰显人才“实践”特色。一是注重创新赋能。坚持将创新精神和意识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实践、育人文化,构建以“四个融入”为核心的创新教育制度体系。深化创新教育改革,高质量建设“立德树人逐梦报国”——“三全育人”教育基地,激励学生“工程报国”,由院士等学术名家领衔主讲概论课程,引导学生“成才报国”;组建“博-硕-本”研究团队,鼓励本科生进课题组、进实验室、参与项目,砥砺学生“科研报国”。通过“进阶课程”实施学生创新教育,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有重点的全覆盖。二是注重实践提能。优化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动手能力强”的“实践”特色,将实践学分在总学分中的占比调高到25%以上,设置必修和奖励学分,激励与约束并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专业实践。搭建高水平创新平台,现有省部级及以上平台77个(含国家级平台12个),依托大学生工程训练中心,每年完成实验实习约155万人·学时;建立398个校级实训基地,年均6000余名学生赴企事业单位开展实践实训,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将专业教育置身社会大课堂,组织学生广泛开展桥梁巡检、水质检测、电网巡查、红色建筑模型复制、红色影像《雷锋》修复等,大幅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三是注重以赛强能。坚持以赛促学,建优“结构设计大赛”等一批校内竞赛平台,常年开展学科竞赛40余项,年均参赛学生超过1.5万人次。坚持以赛促教,配备500余名指导教师,建立以“土木工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为代表的一批创新创业工作室,将大学生科研计划项目与教师科研项目对接,近5年,累计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450项(含国家级144项),受益学生7250名。坚持以赛促创,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注重创新成果孵化。已培育优秀大学生“双创”项目46个,新培育大学生初创公司9个,累计在园孵化创业公司31个,新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南极直播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2022077823号-13 联系邮箱: 317 493 128@qq.com